家人团聚、亲朋聚餐常常要小酌几杯甚至痛饮一番。而关于喝酒这件事,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总会给出一些貌似都很有道理的说法。 比如当您偶感小恙、吃了药又有个饭局要赶时,女朋友可能会担心地跟您说:「今天无论如何也不能喝酒啊,朋友圈说吃了抗生素再喝酒会死人的」;或者是酒量有限想少喝一点,偏偏又遇上一个过分热情的朋友连连劝酒:「喝点酒对身体更好,科学家都说饮酒有利于血液循环呢」; 或者是您和朋友吃完火锅,带着一身火锅味和酒味儿,回到家正想洗澡的时候被您妈拦了下来:「干嘛呢,喝完酒不能马上洗澡知不知道?」
……
到底这些和喝酒有关的讲究是真是假、道理何在,今天咱们来一次性弄个明白。
约 50%的中国人的 ALDH 基因为活性较弱的亚型,因此饮酒后大量的乙醛蓄积在体内,被肝脏代谢完之前,身体其他器官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如全身的血管在酒精的作用下都会发生扩张、血压下降。
而低浓度的酒精对大脑有兴奋作用(滔滔不绝、称兄道弟),高浓度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语无伦次、不辨南北)。
虽然酒量不能通过锻炼提升,但在不得不饮酒时,减缓酒精在肠道吸收和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减小对身体的负担。
喝酒前吃东西垫垫底、饮酒中和饮酒后多喝温开水,都能减弱酒精对消化道的刺激,稀释血液中的酒精浓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自称酒量大的人边吃边聊能喝上一宿,但被连连敬酒就很快翻船的缘故。不过这些方法也只是权益之计,只是让喝酒对身体的伤害小一点罢了。
酒后宿醉的头痛欲裂也让人很难受,一是由于乙醛对神经的刺激作用,二是由于酒后身体脱水,大脑体积缩小,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脑膜受到牵拉引起疼痛,多喝温开水可以促进乙醛排出和大脑复水,尽快从宿醉中恢复过来。
1948 年,丹麦一家制药公司的科学家雅克布森和他的同事在测试双硫仑用于抗寄生虫的可能性时,意外发现受试者在饮酒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等剧烈不适,他们将其命名为双硫仑样反应,其机制是双硫仑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体内乙醛大量堆积,从而出现醉酒样表现。
雅克布森的公司机智地利用了这个意外发现,将双硫仑变成了一种戒酒药……后来人们发现除双硫仑外,很多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药物,如抗生素中的头孢类(以头孢哌酮最明显)、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等各种「硝唑」)和硝基呋喃类,以及很多糖尿病药物、心血管病常用的华法林等药物都可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如果不想记住背那么多药名也简单,记得「吃药不喝酒」就行了)。
虽然双硫仑样反应总被说得很恐怖,但临床上真正因为服抗生素又喝酒导致该反应而死亡的少之又少,有很多病例都是吃抗生素后服用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药物导致的,反而是下面说的醉酒后误吸死亡的案例要多得多。
而在酒醉时,神经感受器和大脑变得极其迟钝,这些保护机制都处于瘫痪状态,一旦发生呕吐,酒精、食物和胃酸的混合物进入气道,严重时可引起窒息、死亡,即使侥幸不死,具有强腐蚀性的胃酸也会导致上呼吸道损伤和吸入性肺炎。
喜欢各种花式劝酒并以灌醉别人为乐的朋友注意了,如果您把人灌醉了以后人家出了什么意外,您可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如果您是那个扶得醉人归的不幸家属,记得多观察醉酒者的情况,并尽量让其侧卧而不是仰卧,以减少在呕吐时发生误吸的可能性。
医学界目前的共识是饮酒应当严格限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的建议是成年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 25g,女性不超过 15g,如果换算成茅台、五粮液这样的高度酒,就在一两以内,换成啤酒也就是一瓶左右。
遗憾的是,在经常说「少喝就好」的朋友里,我就没看到几个真的能控制在这个度里、小饮怡情的,常常都是以活跃气氛开始,以酩酊大醉结束。
总体来说,喝酒一旦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远远大于可能的益处的,即使是春节聚餐这样需要通过喝酒来活跃气氛、增进感情的场合,从保护自己和不给家人添麻烦的角度说,我们都要提倡文明饮酒、健康饮酒。
转自:知乎日报 作者 胡远东
发表评论
沙发空缺中,还不快抢~